被刻板印象困住的中国车主:一场认知与商业的碰撞

日期:2025-08-15 18:18:05 / 人气:12


人类的 “懒惰” 似乎刻在了基因里。从山顶洞人时代起,人们就深知思考的成本之高。思考需要时间,而时间是宝贵的资源,没人愿意把它浪费在无利可图的事情上。可生活偏不饶人,现实处处要求我们思考、决策,若事事深思熟虑,一天恐怕啥也干不成,光坐着想问题就够了。
久而久之,为了高效处理海量信息,“贴标签” 这种以牺牲准确度为代价的快速判断技巧应运而生。就像猿人面对草丛晃动的阴影,最正确的反应是扭头就跑,而非停下来思考那是什么。这种 “不假思索直接下判断” 的思维方式,成了人类行为的底层代码。
然而,这底层代码运行到今天,结果却有些耐人寻味。“东北人爱打架”“上海人排外”“女司机不会开车”…… 这些基于贴标签产生的刻板印象,成了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对人、事、物,乃至品牌和企业的看法。汽车行业也未能幸免,这一届中国车主,就困在这样的刻板印象里。
汽车圈的那些刻板印象
最近,理想汽车堪称被刻板印象困扰的 “佼佼者”。这几年,理想在纯电新车发布上步履维艰。当年的 Mega 被贴上 “灵车” 标签,今年新出的 i8 好不容易摆脱晦气,却因宣传手段问题惹到了乘龙汽车。舆论热议后,网上出现大量理想车主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小视频,“理想车主” 几乎和 “没素质” 划上了等号。
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同品牌汽车车主的刻板印象,早已是车圈经久不衰的谈资。当理想车主为 “没素质” 的标签委屈时,比亚迪车主正努力向拉开车门的路人解释自己的车是私家车而非网约车。有人 30 万买了四驱汉 EV,本想自信泡妞,却被当成滴滴专车司机,网友还调侃 “师傅你可别难过了,尾号 9527,咱们赶快走吧”。我同事买了北汽旗下的车,上下班都跑顺风车,而买了比亚迪还能忍住不跑一单的,那可真是 “强”,毕竟比亚迪的 “花语” 是 “手机尾号”。
凯迪拉克车主 “浴皇大帝” 的名号响当当,导航到加油站或许有难度,但到足浴店或 KTV 就不一样了。而尊贵的问界车主,则主打低调,手摸方向盘就倒头大睡,从不啰嗦。
有意思的是,东西方网友在刻板印象上很有共同语言。宝马是唯一一个在东西方都树立 “低素质车主” 形象的品牌。在中国,“宝马” 曾被认为是暴发户的选择,后来多亏路虎救场和品牌下沉才躲过一劫。在西方,宝马车主更是 “恶名昭彰”,停车、不打转向灯等问题上的刻板印象,和如今理想在中国互联网遭遇的如出一辙,甚至有 “如果你觉得工作毫无意义,想想给宝马车装转向灯的人” 这样的调侃。
在美国网友眼中,买奥迪的人是想买德国车,又不想落入宝马、奔驰的刻板印象;大众车主想法类似,却因 VW 标志暴露了 “没钱” 的区别。特斯拉堪称北美问界,车上睡觉早已不是新闻。而丰田、本田等日系车,在海外就像比亚迪,连跑网约车的梗都如出一辙,“我朋友开铃木车送我到地铁站,我下车就说‘师傅靠边停就好’”。
刻板印象的形成之道
这些刻板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形成对一个品牌汽车的刻板印象,需要诸多客观条件。
销量和车主数量是最大前提。比如 “阿尔法罗密欧”,2023 年全世界销量不到 7 万台,在中国一年可能也就两万辆,路口蹲一天都未必能碰到一辆。见都见不到,自然难有印象,更别提刻板印象了。反观理想、比亚迪、问界、小米、特斯拉这些被刻板印象缠绕的品牌,都是销量榜上的尖子生,平时开车上路总少不了碰到,见得多了才有印象,进而形成刻板印象。
有了足够多的车主,接下来就是对人群进行 “极化”。就像小区业主群里,有人说物业服务差,起初还就事论事,聊着聊着,越来越多业主吐槽,最后可能变成 “物业公司就是垃圾,必须换掉”。“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这就是 “极化”。
汽车品牌也是如此,每条视频、每篇文章的评论区都像一个 “业主群”,讨论的人多了,相似观点的人就会抱团、党同伐异,出现极化情况。“开理想的都不讲素质”“开小米的都是精神小伙” 等说法便由此产生,老网民对此想必都不陌生。
除了极化,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茧房也是重要推手。你在视频下的停留时间、写下的评论,都会转化为后台数据,系统会认为你喜欢这类内容,定向加大投放。这两套组合拳加上时间发酵,想不产生刻板印象都难。
不过,这些因素中,除了数量,其他都只是辅助。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品本身。你如何定义产品,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刻板印象。
小米 SU7 的外形和配色,对有俩娃、周末要带一大家子出门的中年人毫无吸引力,显然是精准狙击城市年轻人的产品。销量证明策略成功,但客户群体也很清晰 —— 新锐、潮流的城市年轻人,数量多了,距离 “精神小伙” 的刻板印象也就不远了。
比亚迪一直在做 “垂直一体化”,拼命降低成本,推出 7.98 万的秦 PLUS。从商业角度看很厉害,但这样便宜耐操的车,成了网约车的 “先天圣体”,被网约车队批量采购顺理成章。
理想 L 系列定位舒适宽敞的奶爸车,这没问题,但车体因此比别人宽很多。过去,这种宽度是超级豪车的设计,它们有专属车库和 VIP 停车区,与普通车辆交集少。可新能源品牌的出现让宽体车下放,满街都是车宽 1990mm 以上的 SUV,停车自然就难了。哪怕技术好、素质高,开着理想进老商场地库,也可能让隔壁车开门费劲。更何况,理想在很大程度上顶替了路虎揽胜和丰田普拉多的生态位,而这俩本就是刻板印象的 “集大成者”。
困局背后的深层原因
说到底,刻板印象源于人类 “懒得” 思考的本性。车企太懂这套了,精准定位、批量制造,把车主变成行走的标签。社交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信息茧房包裹,群体极化升温,不同品牌车主仿佛成了平行宇宙的不同物种。
其实,在舆论洪流中,每个品牌的车主都是受害者。这几年,网上品牌粉丝互相撕扯、“黑公关” 的故事还少吗?
想打破困局很难。要求大家刷短视频时保持客观理性,几乎不可能,《流浪地球》里的 MOSS 都说,让人类保持清醒冷静是奢侈的事。
所以,“困在刻板印象里” 的中国车主,本质上是商业精准定位与人类认知惰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车企通过产品定义(尺寸、价格、功能、设计)精准锚定目标人群,这无可厚非,甚至是中国车企商业运作的巨大进步。
但当这种定位与社交媒体放大的群体极化、信息茧房相遇,车主个体就被粗暴地压缩成扁平符号 ——“没素质的理想车主”“网约车比亚迪” 等。
只希望中国汽车行业不要再为了销量增长而无所不用其极地内卷,让互不相识的网友吵来吵去,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或许,我们都该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标签,让每个车主都能被看到真实的个体,而非刻板印象下的符号。

作者: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