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17亿美金“埋粪”背后:AI发展的环境困局与减排挑战

日期:2025-08-05 16:50:31 / 人气:15



在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市的微软总部,工程师们正全神贯注地在键盘上敲击代码,为人工智能(AI)的未来添砖加瓦。然而,1500公里外,堪萨斯州地下深处却在上演着一场看似怪异的“埋粪”操作——巨型泵机将混合着人类粪便和污水的黏稠“生物泥浆”源源不断地注入地壳深处。这匪夷所思的场景,实则是微软为AI飞速发展付出的“环境账单”。

微软豪掷17亿美金“埋粪”为哪般?

近期,微软与生物科技初创公司Vaulted Deep达成了一项巨额协议。根据协议,Vaulted Deep将在2038年前帮助微软完成490万吨的碳去除目标。尽管具体交易金额未公布,但有报道称这笔交易总价值超10亿美元。若按照Vaulted Deep每处理一吨二氧化碳收费350美元计算,微软可能要为此付出高达17亿美元的代价。

那么,Vaulted Deep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让微软如此大手笔投入呢?原来,该公司专门收集各类有机废弃物,如人类排泄物、动物粪便、造纸污泥等,并将其转化为浆糊状的“生物泥浆”。随后,利用深井注水技术,把这些“生物泥浆”泵入地下约1500米深、不透水的岩层中进行密封。这种方法不仅能永久去除碳、减少甲烷排放,还能将PFAS等微量污染物封锁在地下,防止环境污染。

对微软而言,这17亿美元的“埋粪”支出,实际上是在购买“排放权”。微软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随着云计算和AI业务的疯狂扩张,公司2024财年的碳排放量自2020年以来累计增长了23.4%。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指数级飙升,让微软此前承诺的减排目标面临严峻挑战。事实上,在与Vaulted Deep合作之前,微软已连续签署了好几份巨额碳信用交易订单。

然而,对于这种“花钱买抵消”的做法,很多人并不认同。专注于碳定价和碳移除研究的非营利机构Carbon Market Watch的专家Benja Faecks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微软的这项协议更像是一个“猎奇项目”,只能短暂吸引注意力。“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气候行动的NGO,我们坚决反对‘抵消排放’的逻辑,因为排放是无法抵消的。企业不能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或在供应链之外投资一些项目,就宣称自己‘减少了排放’。”她强调,真正值得信赖的气候行动应聚焦于从源头减少排放,而非玩“账面游戏”。同时,她还指出碳抵消项目的实际减排效果因项目而异,自愿碳市场的初衷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如植树造林,即便有时碳汇量化不那么精确,它仍是重要的环保项目。

AI的“碳账单”究竟有多惊人?

科技巨头们总是热衷于展示AI的“超能力”,但对AI背后真实的环境代价却往往避而不谈。Faecks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的排放核算机制存在缺陷。比如在Scope 2(企业购买自用的能源如电力、蒸汽、供暖和制冷所产生的间接排放)和Scope 3(其他间接排放)方面,微软等科技公司采用“基于市场的核算机制”(market - based accounting),即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或其他采购方式,可在账面上实现零排放。

那么,AI到底有多耗能呢?AI的训练和运营目前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能源,且存储AI模型的数据中心通常位于可再生能源资源匮乏的地区。国际电信联盟今年6月初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数据中心对电力的巨大需求,从2020年到2023年,亚马逊、微软、Alphabet(谷歌母公司)和Meta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平均增长了150%。其中,亚马逊2023年的运营碳排放量比三年前猛增182%,微软增长155%,Meta增长145%,Alphabet增长138%。报告还指出,随着AI投资的持续增加,排放量最高的AI系统预计每年将排放1.0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欧洲AI初创公司Mistral AI在7月22日发布的AI大模型环境影响分析报告提供了更具体的数据。该报告与可持续发展咨询公司Carbone 4和法国生态转型机构ADEME合作,为自家旗舰模型Mistral Large 2算了一笔详细的“碳账”。研究发现,截至今年1月,经过18个月的训练和使用,Mistral Large 2共排放了2.04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000辆普通家用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消耗了28.1万立方米的水,足以注满112个奥运泳池;使用了相当于660公斤锑的资源(锑当量用于衡量硬件生产所需的稀有金属和矿物消耗)。研究还表明,在AI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训练和推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该模型在这两个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比达85.5%,水资源消耗占比为91%。

另一项针对DeepSeek、Qwen、Llama等14个开源大模型的研究显示,在回答相同类型问题时,具备推理能力的模型能耗和碳排放量是非推理模型的4到6倍。arXiv预印本网站2025年5月发布的一篇论文显示,如果按照GPT - 4o每天在全球产生约7亿次查询来计算,该模型一年的推理用电量累计可达39万至46万兆瓦时,差不多是3.5万个美国家庭或25所大学每年的总用电量。照此推算,GPT - 4o每年的排放量约为13.8万至1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若想抵消这些排放,需要超过558平方公里(相当于芝加哥市面积)的美国森林进行碳汇。

AI发展需“真减排”,而非“花钱买心安”

经合组织和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到2027年,AI每年可能消耗高达66亿立方米的水,是瑞士年消耗量的两倍。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能耗可能会翻一番,达到945 TWh,甚至会超过日本(900 TWh)和瑞士(60 TWh)的总能耗。AI的“生态足迹”不仅包括用电和用水,根据科学期刊《自然计算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生成式AI在2023年产生了2600吨电子垃圾,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飙升到250万吨,相当于133亿部废弃的智能手机。

面对AI发展带来的巨大碳排放压力,科技巨头纷纷开启“降碳军备赛”。谷歌、微软和Meta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亚马逊则把最后期限设在了2040年。然而,Carbon Market Watch的Faecks强调,AI行业应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从源头减少排放,而不是只想着“把粪便埋到土里”来抵消。她承认两者并非完全矛盾,但源头减排必须是首要目标。她认为,碳信用机制常被批评是因为其常被用于误导性的“碳中和”宣传。如果企业不将碳信用额度作为“净零排放”的借口,这种机制本身不会受到如此严厉的指责。

她指出,科技公司的主要排放来源有两个:一是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二是供应链中的硬件制造能耗。“可再生能源是科技行业转型的关键,”Faecks说,“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在硬件生产中使用更多可回收部件,也是减少供应链能耗的重要措施。”

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等巨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仅在今年6月就公布了多项进展:6月3日,Meta与美国最大的核电站所有者Constellation Energy达成一项为期20年的协议,从2027年6月开始,Meta将从Constellation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克林顿清洁能源中心购买大约1.1吉瓦的电力;6月9日,亚马逊宣布在宾夕法尼亚州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两个数据中心园区,其中一个数据中心直接接入核电站电力供应;6月30日,谷歌宣布加大对核聚变能源初创企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的投资,并签署200兆瓦的无碳能源购买协议。

尽管头部科技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但这仍难以掩盖整个科技行业在减排治理上的核心短板。Faecks强调,除了要求企业提高环境影响披露的透明度外,政府也必须介入并加强监管。因为目前这些企业的碳中和承诺大多基于自愿原则,虽未能达成目标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失去部分投资、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参与意愿),但这些约束力远不如政府监管有效。她呼吁,全球正处在“关键十年”(2020到2030年),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后窗口期,作为新的重大排放源,AI领域内的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

作者: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