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ESG发展现状:优势亮点与突出问题解析

日期:2025-10-20 14:29:31 / 人气:7


随着全球低碳转型加速,ESG(环境、社会、治理)已成为车企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之一。2025年上半年,Wind数据显示,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16家上市公司中,14家已发布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高达87.5%,活跃度显著提升。从小鹏公开范围三碳排放明细,到吉利披露“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下降18%”,中国车企在“卷性能”“卷智驾”之外,正逐步进入“卷ESG”的新阶段。正如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所言:“低碳转型、重视ESG能力建设是大势所趋,未来十年二十年关系到车企的生死存亡。”
然而,在ESG热度攀升的背后,中国车企的治理水平呈现分化——部分头部企业已跻身全球领先梯队,但仍有不少企业停留在“口号式披露”,供应链治理、碳排放核算等领域的短板亟待补齐。下文将从优势与问题两大维度,结合理想、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企实践展开分析。
一、ESG优势:环境维度领跑与治理体系升级
1. 头部车企ESG评级与减碳实践亮眼
从国际评级来看,中国新能源车企表现突出。商道咨询合伙人郎华指出:“中国电动车企在全球属于领先梯队,造车新势力的ESG报告非常全面,会完整介绍治理方针、量化目标及跟进策略,实质性议题识别完善。”公开数据显示,小鹏汽车与理想汽车在MSCI(国际知名指数公司)的ESG评级均为AAA级,这一等级在全球汽车行业中属于顶尖水平。
具体减碳实践中:
    - 小鹏汽车:2024年全年生产的电动车全生命周期减排二氧化碳超311万吨,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驾驶与充电环节能耗,减少产品使用端碳足迹;上半年完成四款在售车型全价值链碳核算,率先公开范围三碳排放分类明细。
    - 理想汽车:在“公司治理、产品质量安全、清洁能源技术”维度获MSCI认可,相关车型在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C-GCAP)产品碳排测评中位列行业前列。
    - 比亚迪:2024年ESG治理显著升级,新设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任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首次披露范围三碳排放量,并设立“2045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 吉利汽车(MSCI评级AA):2024年报告显示,单辆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基准年下降18%,旗下拥有12个“绿色工厂”与11个“无废工厂”,获国内外权威机构ESG优秀评级。
2. 新能源车企领跑的核心原因
新能源车企在ESG评级中占据优势,并非偶然,而是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
    - 产品天然贴合“气候议题”:电动车本身是全球减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ESG核心的“环境维度”高度契合,易获得评级机构青睐;
    - 资本驱动下的透明度提升:为吸引国际资金,新势力主动完善治理结构,将ESG KPI嵌入管理层考核,披露质量更高;
    - 供应链低碳布局早:更早启动电池回收、可再生能源采购(如光伏供电工厂),形成可核验的低碳数据链,支撑ESG信息披露。
对比传统燃油车企,新能源车企无需承担“燃油车产能转型”的历史包袱,在ESG治理上更易实现“从零到优”的突破,这也是其评级领先的重要背景。
二、突出问题:供应链、核算与社会责任的短板
1. 供应链治理:激进OPM战略挤压供应商权益
汽车行业价值链长、企业依存度高,整车厂作为“链主”本应协同产业链发展,但现实中,“内卷式低价竞争”与“占用供应商资金”的问题普遍存在。2025年9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侧面反映出车企不合理拖欠账款问题的严重性。
黄世忠教授的研究数据揭示了核心矛盾:过去五年,五大燃油车上市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上升,倒逼其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供应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同步上升;除比亚迪外,其他四大新能源车上市公司的现金转化周期均超过五大燃油车公司。“这十家车企的OPM战略(营运资本管理战略)总体激进,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五年合计31214.56亿元),不仅解决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资金占用(五年合计20968.73亿元),还剩余10245.83亿元免费使用,节省大量融资利息。”
以上汽集团为例,2024年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2529.24亿元,节省利息支出85.16亿元,占其税后利润的145.99%——若没有这一效应,上汽2024年将由盈转亏。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侵犯供应商权益,还可能导致供应商削减研发、绿色转型投入,甚至压缩人工成本,形成风险传导。对比国外德系车企(宝马、奔驰、大众等)同期40天左右的应付账款平均周转天数,国内车企在供应链公平性上差距明显。
2. 碳排放核算:口径差异与范围三披露不足
国际评级机构(如MSCI)评估ESG时,更侧重“风险管理与披露质量”,而非“绝对减排量”,这导致部分车企的高评级与实际价值链碳影响存在偏差。其中,碳排放核算口径不统一、范围三(供应链及产品使用端)披露不完整是核心问题。
黄世忠教授指出:“汽车行业范围三碳排放占比通常达80%-90%。以通用汽车为例,2024年销量537万辆,范围三碳排放36065万吨;而比亚迪的范围三碳排放甚至低于范围一(企业自身排放)与范围二(外购能源排放)之和,两者统计口径或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传统车企如上汽,虽发布完整ESG报告,但在环境维度仍未披露范围三碳排放,披露完整性远不及新能源车企。
3. 社会责任:劳工权益与产品安全管理待完善
在“社会维度”,中国车企存在两大明显短板:一是燃油车转电动车的“正义转型”问题——燃油车生产线关停后,员工再就业安置机制不明确,企业未充分保障劳工权益;二是产品安全管理体系不透明。
郎华直言:“每家电企都强调产品安全,但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消费者无法知晓车企内部通过何种管理体系规避风险,这一领域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同时,对于志在出海的车企,劳工权益问题更易引发合规风险——不同国家对“劳工权益”的定义与要求差异较大,若企业未提前建立适配的管理体系,可能面临海外市场的处罚或抵制。
三、改进方向:从“卷披露”到“卷实质”的破局路径
针对当前ESG治理中的短板,黄世忠教授提出三点核心建议:
    1. 治理机制重构:董事会/管理层需设立专门机构、人员及流程,常态化处理环境与社会议题,避免“年底找咨询机构编报告”的形式主义;
    2. 战略与ESG融合:制定经营战略、选择商业模式时,明确融入环境与社会目标,而非将ESG作为“附加任务”;
    3. 风险整合管理:将环境风险、社会风险与财务风险管理整合,制定细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年度指标,确保可落地、可考核。
此外,郎华提醒:“中国车企出口若想突破‘低价依赖’,必须靠质量与绿色竞争力。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本质是ESG实质能力的竞争——只有真正将ESG融入产业链每一环,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车企的ESG发展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分化阶段”:头部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与治理优势领跑,但全行业仍需摆脱“重披露、轻实质”的误区,在供应链公平性、碳排放核算、劳工权益等领域补齐短板。唯有如此,ESG才能真正成为车企穿越周期、赢得全球竞争的核心能力,而非营销噱头。

作者: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