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努力一点就疯了"
日期:2025-09-24 14:12:26 / 人气:19
昨天,有人转给我一篇爆款标题的文章——《2025年,年入百万的10大自媒体IP赛道,排在第一的你想不到》。光是看到"年入百万"四个字,我后颈的汗毛就竖了起来。做自媒体的谁没幻想过月入十万?可当这种"别人家的神话"砸到眼前,先涌上来的不是羡慕,而是钝刀割肉般的钝痛:同在一个赛道,为何别人能站在金字塔尖,而我连塔基都快摸不着?
账号停更三个月了,接的推文合作突然黄掉,筹备半年的出书计划被编辑部集体撤单,投出去的小说像石沉大海,连博士论文都卡在第三章反复删改。最折磨人的不是具体的失败,而是那种被时代列车甩下的窒息感——明明每天伏案敲键盘到凌晨,灵感却像被抽干的海绵,挤出来的全是干涩的焦虑。
写作本该是我的避风港,如今却成了痛苦的源头。都说"文章憎命达",可当我真正身处低谷时,那些翻涌的情绪却堵在喉咙里,化作一声声叹息。笔尖悬在纸上,脑海里循环播放着"如果当初":如果更文勤快些,或许能攒够粉丝量;如果早两年入场,现在或许能扛住行业寒冬;如果粉丝基数够大,或许不会被流量规则逼到墙角......但现实是,人永远不可能榨干最后一丝力气,那些看似"不够努力"的间隙,其实是灵魂在求救——休息、发呆、打几局游戏,不过是给紧绷的神经松绑的缝隙。
身体比大脑更诚实。当焦虑啃噬到极致时,它先从肠胃开始造反:连续一周的便秘,西梅汁、火龙果、乳果糖轮番上阵,肚子却像块石头般坚硬。接着是带状疱疹在深夜发作,火辣辣的神经痛让我抱着枕头在床上打滚;胃痛、背痛、腰椎间盘突出接踵而至,例假周期乱成麻,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趁机偷袭,气道高反应甚至引发了久违的惊恐发作。那天半夜喘不上气,我抖着手翻遍抽屉、包包、衣服口袋找药,等终于平静下来,发现地上散落着药盒、纸巾和揉皱的病历本。叨叨昕递来温水时调侃:"以前看小说里作家焦虑到找药,总觉得夸张,现在信了。"我苦笑着回:"看来离'作家'人设又近了一步。"
他倒是乐观:"接纳当下的焦虑,换个角度想,能直面这些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我何尝不想轻松些?可每当刷到"年入百万"的励志故事,心里就像扎了根刺。直到最近,我发现了新的解压方式——用叨叨昕买的望远镜看月亮。
这个总爱买"无用玩意儿"的男人,家里堆着孵蛋机、棉花糖机、气泡水打气瓶,连显微镜都买了三台。以前我总嫌他占地方,如今却成了深夜的慰藉。透过望远镜望向月球,那些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和陨石坑在视野里无限放大,突然就懂了古人"乘风归去"的浪漫。月亮上没有KPI,没有阅读量,没有同行的暴富传说,只有静谧的黑暗和永恒的光。我盯着月海里的阴影发呆,仿佛自己也成了孤岛上的旅人,暂时逃离了地面上所有的喧嚣。
说来讽刺,消解焦虑的方式,竟是点开那篇让我血压飙升的"年入百万"攻略。本想偷师同行的成功秘籍,结果一眼就瞥见自己的IP赫然在列——"排在第一的我果然想不到"。忍着笑点开全文,所谓的"成功经验"全是子虚乌有:我们既没搞过社群运营,也没聊过海外升学,更别提什么AI提效和科创竞赛,至于"年入百万",连零头都够不上。(当然,不是说这些赛道不好,只是我们确实没干过。)
突然明白为什么这类故事总能收割流量——人们天生爱看逆袭剧本,却选择性忽视"大多数人在泥里挣扎"的真相。"月入百万""弯道超车"的标题像钩子,勾出深藏的焦虑:"别人都起飞了,我怎么还在原地?"营销号深谙此道,连我们这种专注"反焦虑"的账号,都被硬塞进"中产家长升学焦虑"的赛道标签里。原来所谓"成功学",不过是精心包装的滤镜:把别人的偶然闪光说成必然路径,把自己的狼狈溃败藏进字缝里。
但此刻盯着望远镜里的月亮,我突然释怀了。既然连我们这种"小透明"都能被编造成"百万大V",那网上那些光鲜的案例,说不定也是同一批剪刀手加工出来的。毕竟,真实的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爽文——有卡文到崩溃的深夜,也有看月亮治愈的瞬间;有被拒稿的失落,也有发现"同行也在摸鱼"的幽默。努力当然重要,但别让"再努力一点"变成自我折磨的枷锁。毕竟,能笑着承认"我可能就是普通的那一个",或许才是成年人最珍贵的清醒。
作者: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新闻资讯 News
- 虞书欣:占卜求安慰难掩事业困境...10-14
- 《命悬一生》开播:跨地域追凶掀...10-14
- 明星动态:何晟铭回应女儿13岁 蓝...10-14
- 一文讲透美国唯一规模化的稀土供...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