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分账制落地:演员是分到红利,还是吞下风险?
日期:2025-08-23 17:03:32 / 人气:20

当红果短剧平台宣布内测 “演员分账制”,整个短剧行业都嗅到了变化的味道。有人将其视为平台 “降本增效” 的策略性调整,也有人期待这是演员与平台共享红利的新开端。但剥开 “分账比例不低于 10%” 的表面利好,背后却是短剧演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拷问:在 “爆款玄学” 主导的行业里,分账之后,演员真能吃到 “好果” 吗?
分账制:看似 “共赢”,实则演员扛下更多风险
红果推出分账制的逻辑看似清晰:砍掉短剧演员的高底薪,将收入与作品播放量捆绑,既分摊平台的制作成本,又能通过 “爆款分红” 激励演员 —— 可这套逻辑,从一开始就将风险的天平偏向了演员。
首先,“分账” 的前提是 “爆款”,但短剧行业的 “爆款率” 从来都是未知数。截至 2025 年 7 月,红果虽诞生 17 部 10 亿级播放量的短剧,但这是建立在海量内容基数上的 “幸存者偏差”。对大多数演员而言,“拍一部爆一部” 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数据显示,短剧行业单部作品的平均播放量远低于 “爆款线”,若按分账规则,非爆款作品的演员收入仅剩底薪 —— 可问题在于,这份 “底薪” 的 “底” 会有多低?一旦高底薪被砍掉,演员的基本收入保障将变得模糊,此前能支撑 “每年带母亲出国旅游” 的薪酬水平,很可能因分账制大幅缩水。
其次,演员被强行绑定 “作品盈利压力”,超出了职业本身的责任边界。在传统影视行业,演员的核心职责是完成表演,作品的市场表现更多依赖制作、宣发与平台运营;但分账制下,演员的收入却与 “是否爆款” 深度挂钩 —— 演技好坏不再是唯一的生存标准,“赌对剧本”“踩中流量风口” 反而成了关键。这种逻辑下,演员不再是 “表演者”,更像是 “风险投资者”,可他们既没有参与剧本创作的话语权,也无法左右平台的宣发资源,却要为最终的市场结果承担收入损失,显然是不公平的风险转嫁。
更现实的是,分账规则的 “透明度” 存疑。即便作品成为爆款,演员能分到多少、分账数据如何统计、平台是否存在数据水分,这些关键信息目前均由平台主导。缺乏第三方监管的分账模式,很可能让 “10% 分账” 沦为纸面承诺,演员即便遇上爆款,也未必能真正拿到应得的红利。
行业 “内卷” 加剧:演员在 “高压” 与 “不确定性” 间挣扎
分账制的落地,还让本就 “卷” 到极致的短剧演员处境雪上加霜。此前,短剧行业的竞争已呈现 “白热化”:横店变 “竖店”,演员一天拍摄 20 小时、20 天连拍三部剧成常态,“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的焦虑笼罩着从业者。而分账制的到来,相当于在 “高强度工作” 之外,又给演员套上了 “收入不确定性” 的枷锁。
对头部 “爆款演员” 而言,分账制或许存在 “赚更多” 的可能,但他们同样要面对 “爆款不可复制” 的压力。没有演员能保证每部作品都能击中市场,一旦连续几部作品表现平平,不仅分账收入骤减,还可能因 “商业价值下降” 失去后续资源。此前依赖高底薪获得的稳定收入,将被 “看天吃饭” 的分账模式取代,职业安全感大幅降低。
对中小演员而言,分账制更像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本就缺乏拿到优质剧本的机会,作品成为爆款的概率更低,若底薪被压低,仅靠非爆款作品的分账,很可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此前,短剧行业的吸引力在于 “解决生存问题”,让游离于传统影视圈外的从业者有饭吃;但分账制下,这份 “饭” 变得不再稳定 —— 当 “进厂打螺丝” 都比演短剧更有收入保障时,不少演员或许会选择退出,行业或将面临 “人才流失” 的隐忧。
更值得警惕的是,分账制可能加剧行业的 “马太效应”。头部演员能拿到更多优质剧本,更容易出爆款、赚分账,进而垄断资源;而中小演员只能接拍劣质剧本,陷入 “非爆款→低收入→无资源” 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短剧行业的演员生态将愈发畸形,新人难有出头之日,最终导致内容创作的同质化与创造力枯竭。
平台与行业:分账制不是 “解药”,而是 “考题”
红果推出分账制,本质上是应对行业成本上涨与盈利压力的无奈之举。一方面,短剧行业向 “精品化” 转型,单部制作成本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广告投放缩水、会员增长乏力,平台的变现压力越来越大。分账制看似是 “降本增效” 的捷径,却可能忽略了行业发展的核心 —— 演员是内容创作的核心参与者,过度挤压演员收益,最终会反噬内容质量。
正如爱奇艺 CEO 龚宇所言,部分平台 “利用市场主导地位签排他协议”“抑制行业发展”,红果的分账制若缺乏对演员权益的保障,很可能重蹈覆辙。短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低成本”,而是 “优质内容”;而优质内容的诞生,需要平台、制作方与演员的良性互动,而非单方面的风险转嫁。若平台只想着通过分账制 “砍成本”,却不愿投入资源培养演员、优化分账规则,最终会失去演员的信任与创作热情。
对整个短剧行业而言,分账制是一道 “考题”:如何在平台盈利、制作成本与演员收益之间找到平衡?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 “底薪换分账”,而是建立更透明的分账机制(引入第三方数据监管)、更合理的风险共担模式(平台与制作方也承担部分市场风险)、更完善的演员培养体系(为新人提供成长通道)。只有让演员能安心创作、有稳定收益、看到职业前景,行业才能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
结语:演员的 “好果”,藏在行业的 “良性生态” 里
分账制落地后,演员能否吃到 “好果”,答案不在 “分账比例” 里,而在行业的生态里。若平台只将演员视为 “成本项”,用分账制转嫁风险,那么演员吃到的只会是 “苦果”—— 收入缩水、压力剧增、职业前景迷茫;若平台能将演员视为 “合作伙伴”,通过完善规则保障演员权益、共享内容红利,那么分账制或许能成为演员的 “甜果”。
短剧行业的崛起,曾给无数演员带来 “有饭吃” 的希望;如今,行业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更需要平台与从业者共同守护这份希望。毕竟,没有演员的用心表演,再优质的剧本也只是文字;没有演员的稳定参与,再庞大的平台也只是空壳。只有让演员的付出与收益成正比、风险与回报相匹配,短剧行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演员才能真正吃到属于自己的 “好果”。
作者: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
新闻资讯 News
- 量化正在猎杀传统股民:一场违背...08-31
- 老股民的方法论失灵了?不是方法...08-31
- 紧身裤失宠?宽松裤崛起背后的运...08-31
- 只会“窝里横”,一汽奥迪销量创...08-31